Bewise Inc. www.tool-tool.com Reference source from the internet.


現在大家都經常聽到知識經濟、創新以及改革這幾個名詞。事實上,創新與改革是知識經濟的一部分,而知識經濟的發展只有10幾年的歷史,最早是從美國開始的。



知識經濟的重點 轉知識為金錢



由於知識經濟發展的時間並不長,因此一開始時,大家有個迷思,認為知識經濟的重點是「知識」,所以一些知識產業的從業人員,如教師、教授、媒體與文字工作者等,大家都非常高興,誤以為經濟將會是以知識為重點。



但過了不久,大家就漸漸的發現,在邁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後,教師、教授或媒體的收入不見得增加,事實上,這些知識業的從業人員,長期以來的收入並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


這時候,大家就知道了,其實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知識,而是如何把知識轉化為金錢、轉變成利潤。換句話說,誰能把知識(無論是自己的或別人的)轉為自己的金錢,才是知識經濟的關鍵重點。



最近,全球的經濟都籠罩在次級房貸的風暴中,事實上,1年前次級房貸的風暴開始發生後,大家都在追究次級房貸發生的原因,最後發現,次級房貸原來是1種新的金融財務工具,整個次級房貸的金融商品被一層層包裹成新的商品,不斷轉賣出去,最初是房貸的債權,緊接著被次級房貸抵押公司買去,再以資產抵押債券賣給投資銀行,投資銀行再包裝成新的金融衍生商品,轉賣給銀行和保險公司、對沖基金、避險基金等。



雖然現在看起來,次級房貸是引起全球經濟風暴的元凶之一,但在這個過程中,還是有人賺到錢的。誰賺到錢呢?一開始發現這個concept的人有賺錢,甚至在後來層層的環節中,也有人都賺到錢,但在次級房貸發生問題後,最吃虧的就是不懂的投資人。



次級房貸,很明顯的就是1種轉知識為金錢的遊戲,雖然它目前影響全球的經濟,但是別以為這種創新不好,因為這種創新,對當初賺錢的人是好的。



創新要有風險管理 審核者是關鍵



創新,是一種觀念,東、西方都有,但它的意義在中、英文裡是很不同的。英文的創新是Innovate,在字典上的意思是To make changes,也就是改革的意思,因此在英文的意涵中,創新與改革是同義的。



不過在中文裡面,「創新」這個名詞的意思,在辭海與辭源這些字典裡面,反而找不到,只能分開來解釋,在中文字典中,「創」是「始」的意思,「新」則是指以前沒有的叫做「新」。以英文來說,大概可泛指是Original(創始的),這與英文的To make changes很不同。



事實上,能做到Original的人並不多,而且機會也不多,但是Innovate則是常常有機會,而且很多人都有機會可以做。雖然如此,但每個人的Innovate都能做得好嗎?這倒也不一定。



剛才提到,英文的創新是To make changes的意思,但changes(改變)是好或是壞,一開始是不知道的,之後才知道,也就是說,創新是不見得有好的後果的。



雖然如此,但也不能夠不創新,因為不創新就沒有changes,就是墨守成規。創新只要一成功,就能站在競爭者的前面,所以創新還是要做的,而且要做很多。



雖然創新要做,但結果不一定好,所以如果要做創新的話,一定要有配套,這個配套就是風險管理,也就是輸不起的創新不要做,只要做能夠承擔、輸得起的部分就好了,因為做輸得起的部分,可能會有好的結果。通常來講,風險管理的把關者是各個公司的主管。



以台積電來說,我們相當鼓勵創新。台積電是盡量鼓勵有idea(想法)的人提出idea,進行現狀的改變。台積電設有創新獎,迄今已有5年的時間了,每年都有30個創新獎項。台積電的創新獎是有實質意義的,除了榮譽之外,每個獎項都是新台幣50萬元起跳,如果是重要創新的話,獎金會更多。在台積電來講,創新是經過2層的審核,最後由董事長來定奪。



這個制度看起來很不錯,但在實際運作上則是不然,主要的關鍵來自於風險控制者,也就是審核者。



審核者當然扮演1個關鍵性的角色,但卻往往有失敗的例子。在這裡我要舉1個失敗的經驗,是自己經歷過的。



以前我在德州儀器工作時,也是德州儀器創新獎的審核者之一。德州儀器的創新獎當時運作了大概56年的時間,同時也發出了不少獎金,但德州儀器的創新獎,卻miss(錯過)了1個最大Innovation,提出這個Innovation的人是1PC部門的經理,我們這些審核者,非但沒有給他獎,也沒有做這個創新的提議。



回想當時發生的情況,大概是1980年、1981年的時候,那時,德州儀器已經開發個人電腦大約有2年的時間了,德州儀器開發個人電腦的方向是用自家研發的微處理器,也用自家研發的作業系統,那時的發展進度不是太快。



在當時,我們在報紙上看到IBM所發展的PC採用英特爾(Intel)的處理器與微軟(Microsoft)的作業系統,那時,德州儀器PC部門的經理建議德州儀器走IBM的路,改用英特爾的處理器與微軟的作業系統,不要再用自己研發的處理器及特有系統了。



這個PC部門經理的建議,非但沒有被德州儀器的審查委員會認可是一種「創新」,反而被審查委員會的主席、也就是當時的CEO罵了一頓。因為,當時的審查委員會認為自己研發、自己做才能有持久的地位,如果用別人家的,就沒有附加價值了。而這位提出建議的經理,過幾個月之後,離開德州儀器了,後來,他去成立了一家PC公司,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康柏(Compaq)。



德州儀器miss了最重要的Innovation,嚴格說起來,這並非中文所指的創新,而是一種改變,只不過重點是德州儀器當時miss掉了。而我們當時頒發的創新獎,與miss掉的這個相比,事後看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。



德州儀器創新獎的審核者並不是笨人,所以這種類似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在其他公司。鼓勵創新是重要的,但最重要的人反而是審查的人。



事實上,每個人都可能犯這種毛病,一個Innovation放在你前面,你可能視而不見。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可能犯這種毛病的話,這個想法是錯的。



創新者應具備的3個條件



接下來,我們要講到誰是創新者呢?創新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?在這裡,要先講到知識的金字塔。



知識的金字塔最底層是一大堆散漫無章的「資料」;而再上面1層,就是整理資料,也就是把一大堆散漫無章的資料整理變成資訊,我認為,整理資料這個部分,只要是好的大學畢業生就可以做了;而在整理資料的上一層就是「知識」,這是把資訊內部化(Internalize),所謂內部化是含思考在裡面的,能夠做好這一層的人,我認為好的大學裡優秀的畢業生就能夠做得好;而金字塔的最上層就是Innovation,也就是創新是在知識以上,需要的是以知識為基礎,且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。



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,能夠創新的人需要什麼?答案就是需要廣泛的知識且有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

所 謂「獨立思考」,這個名詞常常被用到,但也常常被誤用。事實上,我覺得「獨立思考」是虛心的思考,並非獨樹一幟。也就是看過別人的東西,但又不是全然受到 別人的影響,這個過程,經過個人詮釋後的名詞是「苦思」。換句話說,個人認為的創新者,是得具備相當廣泛的知識且又是善於「苦思」的人。



在這裡,要舉哈佛的例子。大家都知道,哈佛是世界知名的學府,培育了許多優秀的領導人,但是哈佛是如何教育、培養大學生的呢?



事實上,哈佛有個宣言,這宣言的內容包含了3個重點。第1點是使學生們在畢業的時候,能夠有廣泛的知識基礎;其次是,讓學生們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,這個習慣可以持續增加大學生畢業後的基礎;最後1個,就是要訓練大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

廣泛的知識基礎、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,這3點不但是哈佛對大學生的宣言,也是現代知識分子的要素,同樣的,藉由這3點宣言,個人認為,創新者就應該具備這3個條件。



改革者常淪為犧牲的祭品



事實上,創新就是改革,而改革的東西很多,可以是從個人、從各公司、到社會各個層面都有。雖然如此,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絕大多數的改革都很慢,而且絕大多數的改革也都很少。



這原因出在,大部分的改革者都變成了犧牲品,我們都知道,改革是很難、很難的,成功的改革者是很少、很少的,不管在公司或是在國家都是如此。



為什麼改革者會變成犧牲者呢?主要原因是,改革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彈與阻撓,甚至倡議改革者會被既得利益者給犧牲掉。



在這裡,要舉台積電獨立董事,也就是前惠普(HP)董事長暨總執行長卡莉.菲奧莉娜(Carly Fiorina)的故事。



眾所週知,菲奧莉娜是被HP的董事會給fire掉的。但事實上,我覺得菲奧莉娜是個改革者,至少在她的自傳中,她把自己看為是改革者,是個改革戰士(Change Warrior)。



「改革戰士」是菲奧莉娜對所有改革者(Change Agent)的稱呼。她的意思是:改革難,要奮鬥才能獲得,所以改革者都是戰士。



菲奧莉娜在HP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合併了康柏電腦,但這個動作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。例如,菲奧莉娜可能得罪了HP原本做PC的人,因為在HP合併康柏之後,有人擔心自己會被炒魷魚;另外,有人也擔心HP與康柏的文化不合,在HP內部也形成反彈。



大家最熟悉的恐怕是惠普與康柏合併時,惠普的創辦人之子極力反對,而且組成了強大反對菲奧莉娜的力量,最後,惠普股東會以微小差距通過合併案,菲奧莉娜險勝了,但這場戰役的勝利,卻也種下了她後來被撤職的原因。



HP合併康柏的效應要有11大於2的效果,菲奧莉娜認為HP合併康柏,2年內就會出現好的效果,但天不從人願,HP在合併康柏2年後,還是不賺錢,菲奧莉娜要求董事會再多給她1年的時間,讓她好好表現,但由於先前種下的因,導致董事會不同意,最後革了菲奧莉娜的職。



但在HP董事會開除菲奧莉娜後,隔年HP的業績則開始進步,後來不但轉虧為盈,而且在市場佔有率上大有斬獲。而她卻因為錯估了轉虧為盈所需的時間,因實際轉虧為盈的時間比她估計的更長,而沒有機會證明改革的效果。



由這個故事,我們可以知道,改革是1件很不容易的事,改革者尤其需要很大的勇氣。在循規蹈矩與改革之間,選擇改革,其實是相當艱難的決定。



無論在企業或社會裏,我們常聽到不少要求改革的聲音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eway 的頭像
    beeway

    BW Professional Cutter Expert www.tool-tool.com

    bee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